观念《乐园》|斑马非马 人类是人
人类与自然界及其各种生态、动物的和谐关系,是近几年摄影家们热衷表现的主题。那么怎样的表现手法才能在浩繁的图片海洋脱颖而出?我曾经苦苦思索着这个问题。
哲学家黑格尔有一句名言:存在即合理。那么,反向思维,一切合理的都能使其“存在”吗?我们且不去讨论这个命题唯心还是唯物,但是有一个道理却是明白无误的,就是“不怕做不到,就怕想不到”。在影像时代的今天,随着数码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PS 技法的不断更新和娴熟,只要是想象到的任何物象,即使根本不存在,也都可以借助相机、电脑和PS 术呈现在画面上,而且能够做到天衣无缝。这样,我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做千奇百怪看得见的“梦”了。
动物又何尝没有自己的“梦”呢?
对于自然界的动物来说,最理想和自由的状态是没有人为干扰和侵害。可是人类文明进步之后,尤其是为了人们某种利益和短期欲望的满足,把自然界的动物和它们曾经的家园作为侵扰的对象。结果大部分动物从我们的视线内逐渐消失,甚至连在动物园圈养的动物也濒临消亡。这真是人类的悲哀。在动物园,看到动物被圈养、被限制、被保护、被观赏,我心里很不是滋味。人类漫无节制地把足印踩踏到任何想去的地方,动物为何就不能走进人类的家园,实现一个自由自在的梦想?何况,这个世界本来就共同属于人类和它们!
于是,我产生了一个构思:把圈起来的动物解放出来!让他们走进我们生活的场所,到处徜徉溜达玩耍。这个构想萦绕在脑海里很久,只是苦于没有适当的视觉素材来表现。直到发现了黑白条纹的斑马才决定和它们有个约会。
我预想到,全身布满黑白条纹的可爱的斑马最适宜用黑白画面来表现。有了主体,还需要有适当的背景和陪体,否则就不会使主题表达到位。于是,我拍摄并选择了停满汽车的城市马路、竖立围挡的建筑工地、青石铺路的小街巷、闻名世界的古代建筑、展现审美情趣的展厅等等,让斑马这个动物界的代表,进入现代人类的一切领域和地方。无拘无束、悠然自在、谨慎好奇。
对于摄影师来说,让“ 合理”的“ 存在”,可以创作出我们内心的那个梦想,也是动物盼望的欢乐家园。于是,可以看到,斑马走进人们不可侵犯的私家住宅,走进高雅静谧的艺术殿堂……这是现实还是梦幻?这是合理的还是谬误的?
《乐园》——是斑马也是所有动物的乐园,对人类而言,我们何尝不追求这样和谐温暖的乐园呢?
斑马非马 人类是人
汪素
康林益,一个性格温和的摄影师,他的摄影尽管多以“创意摄影”的面目出现,但很少“创意摄影”的生猛乖戾和自命不凡,在抢眼上镜又不咄咄逼人的形式外表下,隐藏着一份平和又鲜明的价值诉求。这一点,恐怕与康林益的先天性格、后天修养有关,也与他有意识的艺术追求有关。这一组称为《乐园》的摄影作品,在呈现方式和内容诉求上,都体现出他的这一特质。
题目本身就既朴素又大气。“乐园”一词,没有故弄玄虚,但又不同凡响,既是人类对现实生存环境最朴素平凡的愿望和理想,也是文化典籍中对人类最美好的理想愿景的命名。浸淫人文领域半生的康林益,对《圣经》,对约翰·弥尔顿的著名长诗《失乐园》《复乐园》恐怕都是念兹在兹的熟稔,所以此组作品称为“乐园”当是自然和必然的选择。
然而,康林益的“乐园”里只有一种动物:斑马。康林益以将心比心的心理,以角色互换的方式,用电脑合成的手段,把人类对动物及其生存资源的肆意伤害和侵占掠夺,置换为动物对人类生存空间的强行置入,以此醒目的荒谬感和不可能的超现实,来提示一种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的道德规范和生物伦理。
斑马,动物界特殊的一个物种,它们身上有规律的条纹和间隔是那么特殊而醒目,而且和人类的指纹一样——没有任何两头完全相同。如此特殊的外表提示我们:它们也是一个个有生命的独特独立个体。然而,如此醒目的提示依然无效:由于猎杀及对栖息地破坏等人为因素,斑马的存世数量受到很大威胁,其中不少种类已被列为濒危动物。斑马身上的条纹作为模糊对方视线、隐蔽自己的一种防卫手段,并没能保护自己,最终却败在了一种更高级的动物手上。
自然存在的生物特殊性已经对人类的知觉意识无效,那么,还有什么能够唤醒人类对其他生命的尊重吗?贪婪的欲望下日渐麻木的知觉体系,还有什么可以警醒吗?也许,艺术,尤其是冲击力强的视觉艺术,是最后的那根稻草。
康林益作为从事视觉艺术的摄影师,怀揣悲悯和忧患,捡起这根救命稻草,用影像叠加,用电脑合成,再一次试图提醒包括我在内的高级动物们。但愿这一次视觉刺激,能对观看者起到一点警醒作用。
斑马非马,人类是人。但愿这个温和的创意摄影师能够用他创造的超现实景像,在斑马之“斑”的迷离和秩序之间,准确地传达并有效地传播他平和而强烈的生命伦理和价值诉求。
康林益:河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、石家庄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。多幅摄影作品在中国第15届、16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、第25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等入选、获奖或参展。擅长人物摄影、商品摄影和创意摄影。
编辑|王华
©人民摄影报新媒体中心